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首页栏目» 综合动态

7个国家10余位外籍人士到南繁院学习水稻分子遗传与分子育种知识

发布时间:2024-04-23 来源 :大三亚客户端 访问量 :
字体

4月20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水稻分子遗传与分子育种培训班在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举行,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7个国家的10余位外籍人士参与培训。

本次培训为期3天,课程设计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专家授课及与学员互动相结合、现场观摩与实习鉴定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包括连锁分析的遗传结构和植物基因定位、水稻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挖掘、建立国际水稻育种团队动员和讨论、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进展与展望等理论学习与户外参观实践等,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

“这次主要讨论的是我们利用遗传群体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如何在群体中根据采集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和软件,最终鉴定出大家感兴趣的高产基因、抗病基因和耐旱基因等,并如何通过这些基因的聚合,获得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抗性更强的新品种……”在课堂上,面对不同语言的学员,授课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康侃侃而谈,利用专业的知识,为学员带来深入浅出的讲解。

此次培训的“生源”面很广,涉及到多个国家,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课堂氛围很好,大家对这一趟“三亚之旅”收获颇多。

来自巴基斯坦的Hafiz Mutther分享道:以前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这次来不仅学习到了新知识,也感受到了这里人们的热情和友好。他希望,未来可以在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发挥双方优势,不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基因定位的课程,水稻的重要特点是可以进行数量性状的定位,我之前学过一些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来自斯里兰卡的Kapila Siri是斯里兰卡国家水稻研究与发展所的成员,他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因此对中国比较了解。他认为中国许多水稻研究计划都做得很好,但他们国家相对落后,他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提高他们国家水稻产量和研究水平。

微信图片_20240902174616.jpg

此次活动由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旨在促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水稻分子育种方面的技术合作和经验分享,提升“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水稻育种科研工作者的育种水平和能力。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表示,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经验分享、科技等务实合作,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合作,从而进一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农业资源与发展空间的支持,实现互利共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活力南繁,团结奋进”趣味运动会成功举办 下一篇:南繁院举办第1期南繁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