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简介

研究院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729103024.jpg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立足海南自贸港和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强化联合攻关与成果共享,推进我国热区农业协调发展。自成立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在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科研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彰显了“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南繁院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2024年1月党委、纪委正式成立,挂靠三亚市直属机关工委,坚持“支部建在团队上”,设立6个党支部,覆盖164名党员,选优配强支委班子。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规范“三重一大”决策,为南繁院的发展保驾护航。创新党建形式,联合海南大学等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活动。编撰《海南专项研究生发展党员全程纪实手册》,发展3名党员,完成52人次组织关系转接。针对党员发展名额、党费使用、支部管理等持续攻坚,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

二、创新平台建设,夯实协同基础

在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下,南繁院全力推进重大科研设施建设,构建起覆盖作物表型研究、种业创新和生物安全保障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可使用物理空间达到10.6万m2,形成了表型基因型鉴定、重大新品种培育和生物安全评价为一体的种业创新全链条,为我院种业创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期项目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总投资7.9亿元,面积5.2万m2,配仪器设备2000余台(套),配套设施齐全,2023年9月交付,现已全面投入使用,超过500余人入驻。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建成,已入圃野生稻资源1.3万余份,可满足今后三十年内对野生稻资源的保存需求。二期项目种业创新中心总投资6.97亿元,面积5.4万m2,2024年10月揭牌。面向全院公开征集,遴选出29支团队正在入驻,将构建起种业全流程研发体系,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三期项目生物安全中心总投资6.9亿元,取得32.8亩土地权证,预计2025年6月中旬开工,填补南繁生物安全研究空白,筑牢农业安全防线。

三、以才赋能发展,聚力领航前行

大力开展在人才引进工作,汇聚141名崖州湾高层次人才,兑现人才奖励资金2248.75万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博士后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扎实推进,在站博士后达到22人,获批各类项目29项、资助金额达384万元,其中1人获面上资助、2人入选院优农计划。南繁院连续两年荣获“三亚市柔性引才优秀用人单位”称号,累计获得奖励80万元,彰显了在人才工作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注入坚实的人才动能。

四、聚焦科研工作,提升创新实力

南繁院紧扣服务国家战略与海南农业现代化使命,践行“四个面向”重要指示,在科研布局、协同攻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

1.科研力量布局持续优化。聚焦种质资源、表型组学、生物安全三大主业,拓展10大学科领域,组建37支科研团队,汇聚超300名科研人员。其中13支团队靶向海南农业需求,构建学科、团队、平台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2.央地协同攻关成效显著。承担国家关键技术攻关等332项科研项目,获科研经费3.8亿元。与海南省农科院等开展92项联合攻关,获批海南省科技厅2000万元/年经费支持。推动20项国家级项目落地,争取1.7亿元中央财政经费。自设175项“南繁专项”,投入1600万元设立36项“院院/院地联合”项目,加速南繁种业创新。

3.科技成果赋能地方发展。依托南繁科研,发表文章500余篇,获专利及品种权130余项,制定技术标准9项,提升了热区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作物表型鉴定平台广泛使用,全流程智慧育种平台获评海南2023年十大杰出农业科技成果,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等3项成果入选海南十大智慧农业场景。

五、区域协同创新,驱动成果转化

搭建“1+N”平台、依托“4+N”机制,创新科企合作模式,联动科研机构、企业与地方政府,完成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107项,创收4798万元。

1.共建平台,加速成果落地。牵头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崖州湾分中心,构建覆盖海南15个县市的科技服务网络,整合科研力量,打造田间表型鉴定、智慧育种、高效测序、精准检测等创新平台。跨所协作,鲜食玉米研发获企业资助1500万元,“丹霞红”梨品种权转让达2200万元,带动了区域种业发展。

2.联合攻关,突破技术难题。联合海南地方高校、企业建立豇豆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农药使用减量65%、农残合格率提至94.5%。研发农残快检技术及试剂盒,年销售额超300万元;破解海南临高中药材郁金连作障碍难题;引入湖羊品种,文昌鸡“潭牛3号”饲料转化率降5%,获得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助力特色产业升级。

3.院地联动,助力乡村振兴。与地方共建3个科技平台,助力马山成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推动天涯区、屯昌特色产业发展。组建院士、博士等服务团,派28名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实现科技成果与乡村产业精准对接。

六、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创新视野

承担建设国际水稻三亚育种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三亚育种中心、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方秘书处三亚办公室等4个国际平台,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全职引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达科拉教授,柔性引进8名外籍专家,培养3名外籍博士后、12名留学生,构建多层次国际人才梯队。先后承办第七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一带一路”国家果业高质量发展研修班等国际和培训班4次,组织30余次双向学术交流,接待外籍专家250余人次,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七、创新研究生培养,储备创新人才

设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繁学院,以“科教融合、研学合一、协同育人”为核心理念,聚焦种业创新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构建“全过程在琼培养”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招收研究生577人(含博士171人、硕士406人),首批毕业生留琼就业率达47.36%,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农科”活力。积极探索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不断拓展学生规模。凭借优质的培养成效,南繁院连续三年在崖州湾科技城农业类“研究生培养整体评价”中位列榜首,打造了具有示范性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平台。

未来,南繁院继续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与业务融合,构建更具活力的全球农业人才合作网络,聚焦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扩大国际科研合作“朋友圈”,优化研究生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全力将南繁区域打造成集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产业升级于一体的全球农业创新高地,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南繁力量,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征程中续写种业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