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简称“南繁院”)成立于2019年10月,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是从事南繁育种、种业创新及南繁服务等科研活动的新型研发机构,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对接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总抓手,引领全国种业科技创新、统领南繁育种科技、推进国际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的桥头堡。
南繁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为需求导向,以抢占生物育种国际农业科技制高点为目标牵引,聚焦农业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育种技术,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形成“理论基础-育种技术-产品创制-成果转化”创新链,为建设“南繁硅谷”提供核心支撑。
构建“种业中心”:围绕生物育种开展种业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育、国际合作交流、成果转移转化和种质资源引进交流等全链条创新活动。
实现“五个转变”:南繁工作由田间向“田间+实验室”研究的转变、由季节性研究向全天候全年时段研究的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协同创新的转变、由科研服务工作碎片化向系统化的转变、由国内向国际国内的转变。
打造“四个一流”:建成服务全国南繁的“一流平台所”、引领种业创新的“一流前沿所”、全球开放共享的“一流国际所”、汇聚海内外精英的“一流人才所”。
按照《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自筹项目,南繁院共规划布局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种业创新中心、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和中国农科院自建项目四大科研设施,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是参与“南繁硅谷”建设的核心力量。
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项目。旨在建设国际一流的规模化、精准化、智能化作物表型与基因型鉴定研究重大科学设施,建设用地43.9亩,共计投资5.4亿元,2020年11月开工建设,202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种业创新中心。项目旨在构筑生物育种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品种研发高地。总建筑面积5.4万平米,田间试验用地2000亩,配套建设田间工程,总投资6.97亿元,2022年3月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初交付使用。
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项目旨在建成全球最大的野生稻原位、异位种质资源保存圃,占地面积160亩,配套设施0.5万平米,总投资5300万,保存量可达4万份,2023年底完成。
南繁研究院建设项目。项目作为统筹全院南繁科研工作的本部,全院海南基地的大本营,占地30亩,建设有南繁国际交流中心、高等级植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全球动植物资源引进中转设施。
以“新建创新工程团队+孵化自主团队+联合共建团队”模式组建科研团队,重点面向全球动、植、微种质资源,基因型、表型鉴定,生物安全三大学科引进专家人才,南繁新兴交叉学科和海南地方特色,开展育种技术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品种选育等工作。建设有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南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培养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73名。截至目前,累计引进科研团队17支、高层次人才130余人,在岗科研人员突破300人,荣获2023年度“三亚市柔性引才优秀用人单位”荣誉称号,三个团队荣获“第二批海南省人才团队”。
先后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50余项,项目总经费突破2.8亿元。同时自设“南繁专项”科研项目,每年稳定投入4000万元支持开展南繁科研工作,累积立项科研项目114项。发表学术论文239篇,其中IF>10的高水平论文23篇,申请获批发明专利65项、植物新新品种权15项、软件著作权10项,8个品种通过地方审定,发布行业和企业标准7项。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制度集成和创新,组建乡村振兴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村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成果带动,助力海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海南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将南繁院列入第二批“海南专项”研究生招生单位,成为崖州湾科技城首个获批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科研单位。2021年9月,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繁学院,建立了“研究生院-南繁院-南繁学院”三位一体的“校区属地化管理、业务一体化管理”办学与管理体制,坚持全过程在琼培养,现已招收四届“海南专项”研究生,总计423人。
2022年7月14日,国际水稻所(IRRI)和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CIMMYT)分别在南繁院设立三亚分中心,成为首批落户崖州湾的国际组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2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海外高校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发挥中国农科院国际交流窗口作用,承办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等国际会议,打造具有南繁特色的国际合作交流网络,于获评2023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先进单位称号。